新闻中心

【专题整理】高中地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专题整理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而人的因素大大加速了土地荒漠化这一过程的发展,并且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三看土地覆被和利用类型,土地覆被类型以沙地为主的地区,土地利用中草地减少,耕地增多等可引起荒漠化。

  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通过多年的探索,三大措施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自然原因:①地形:沟谷发育,陡坡;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泥沙含量越多。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④植被。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愈强烈。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1.加大周围坡耕地治理,推广生物护坡技术,增加植被覆盖率,植树造林、防风固沙。

  水土流失面积从367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74万平方公里,减幅达25.3%;强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从103万平方公里减少到58万平方公里,减幅达43.7%……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格外的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组织并且开展了大规模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和治理工作,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符合自然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之路,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得到全面遏制,我国水土流失实现了面积由“增”到“减”、强度由“重”到“轻”的历史性转变。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70年来,我国水土保持法律和法规体系基本健全,水土保持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颁布了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或条例,形成了自上而下、系统完备的法律和法规体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明显,治理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1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可保持土壤16亿吨,治理区粮食产量增加,农民增收显著,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生态自然修复技术路线逐步成熟,水土流失防治步伐进一步加快,水利部先后启动实施了2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并在青海省三江源区安排了专项资金开展大面积封育保护,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保护和改善受损ECO的结构和功能。

  自1991年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共有54万多个生产建设项目实施了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因开发建设可能会产生的人为水土流失面积22万平方公里。监测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水土保持管理效能显著提升,水利部先后开展了3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普查(调查),从2003年起连续15年发布全国水土保持公报,2018年首次实现了9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年度全覆盖,初步构建了全国水土保持信息管理平台,开展了区域遥感监管试点,采取无人机手段监管,有效提升了水土保持管理上的水准和管理效率。同时,水土保持规划体系逐步建立,科学技术水平稳步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水土保持基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当前,水土保持工作按照“在监管上强手段,在治理上补短板”的要求,以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为核心,以完善政策机制为重点,以严格督查问责为抓手,充分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全面履行水土保持职责,着力提升管理能力与水平,实际做到基础扎实、监管有力、治理有效,为快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阅读原文,搜索更多文章,欢迎分享,推荐收藏,每天在看,请你点赞!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