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铁山嶂变形记

  嶂,呈现在屏幕上的是这样的景象:曾经废弃的露天采矿区已重新覆土,复绿的植被点缀着山面,山体间修筑的8个重力型拦挡坝可控制泥石流,减少洪水灾害,保护沿岸群众的安全。

  “前后变化真的太大了!”作为嶂废弃矿区生态综合治理修复工程建设项目(兴宁部分)(下称“嶂项目”)实施工程单位,广东省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巫华斌打开手机照片向记者展示,项目实施前,该区域因多年开采铁矿致使植被严重损毁,地形地貌也被严重破坏,周边岩石、寸草不生。

  生态重建迫在眉睫。2021年,铁山嶂项目被列入国家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获中央专项资金支持,一场系统、全面的生态综合治理修复行动就此展开。

  在地质灾害治理、生态复绿、污水处理等工程一体推进下,如今的铁山嶂面貌焕然一新,生态体系功能也在逐步恢复当中。

  记者所乘坐的车辆经兴宁东收费站驶离长深高速后,仍需转驳国、省、乡道行进30多公里,辗转蜿蜒陡峭的山路后才能到达铁山嶂。来到车外,深深呼吸一口空气,还能闻到微微的酸涩味道。

  铁山嶂位于梅州兴宁合水镇,为兴宁、梅县两地的界山,铁矿资源丰富。1958年,原兴宁县政府在此处筹备铁矿开采,这一度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那时,当地甚至广泛流传着“挖空四望嶂,熔化铁山嶂”的口号。同时,周边村民的生计也高度依赖这一产业,工作不外乎挖铁矿和运输铁矿这两种。

  兴宁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钟伟崇和记者说,从上世纪50年代人工开采铁矿到90年代启用机器开采铁矿,数十年的露天采矿行为致使山体破坏严重,大量植被遭破坏,土壤、水体也受到严重污染,创面影响区域面积达到2.09平方公里。

  直到2010年,因开采难度大、成本高且矿价低,铁矿开采逐渐停止。2022年4月,省自然资源厅注销该矿山采矿许可证,铁山嶂的铁矿开采历史就此画上句号。

  经权威部门检测,矿区及周边水体ph值保持在3以下,属于强酸性。“举个例子,把你的手放进这种酸度的水里,10分钟就会起一层白皮。”梅州市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监督与生态修复科工作人员罗汉东和记者说,不仅如此,矿区及周边土壤也成了酸性土壤,植被无法生长。

  更加严峻的是,矿区残留的约900万立方米废石、废渣,在雨水冲刷下极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矿区下游的上官、中官、下官、洋田4个村近6000名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构成威胁。

  记者对矿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震撼”来形容。然而钟伟崇和记者说,在过去,山体比路面还要再低数十米,走近一看便仿佛一个天坑,后来经过雨水不断冲刷,废石逐渐将沟壑填成了如今所看到的高度。

  尽管从2011年开始,兴宁当地政府就将铁山嶂废弃矿区的综合治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陆续投入大量资金,修建日处理重金属废水300吨的试验性污水处理站,修筑8个重力型拦挡坝及坝体前沿护坦,安装监测设备加强矿区泥石流监测等,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尚未将山水林田各项治理工作融为一体全面推进。

  “前几年下大雨时,部分拦挡坝已经挡不住泥石流的冲击,从山上滑下来的泥土从坝上漫出来。”钟伟崇说,一体推进铁山嶂废弃矿区生态综合治理修复已经刻不容缓。

  2021年4月,铁山嶂项目被列入国家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获得中央专项资金支持。“项目一确定,兴宁马上加强与梅州市山水修复办沟通协调,采取部门联动机制。能够说是争分夺秒,立项、勘察设计、工程招标等一项项工作迅速展开。”钟伟崇说。

  记者在铁山嶂项目部会议室看到,墙上悬挂着一张《施工总进度计划横道图》。图中划分了A至F区及下游河道治理工程任务,一旁则挂着晴雨表,两张图表见证着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

  通常来讲,第一步为消除安全隐患。有些地方由于坡面太陡,机械无法到达,须由工人绑好安全绳,像“蜘蛛人”一般清除山体表面松动的浮石。再通过削坡消险、覆坑平整、沟道整治、挂网防护等工程,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地质灾害隐患消除后,土地的重塑便是重点。通过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再现,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植被重建时,选取比较合适当地生长的乡土树种草种进行人工植树植草复绿,实现景观再现。

  据巫华斌介绍,铁山嶂项目共分为9个部分:矿区治理工程、矿区复绿工程、矿区道路工程、矿区绿化区灌溉给水工程、沉泥库及上游河道截排水工程、沉泥库及上游河道加固治理工程、下游污水调节池蓄水池及填埋区构建工程、下游河道园建工程、下游河道绿化工程。

  巫华斌回忆,开始施工前,项目部水电不通,上山道路难行,要重新架设约6公里的专门供电电路,修筑上山道路、施工便道。

  由于海拔高、落差大,施工用水需经过8级分级抽送,200多名实施工程人员的饮水问题也需要专车专人运输解决。此外,矿区的350万立方米松散土使得施工难度进一步增大。

  “克服一项项施工困难后,我们按照削坡减载的治理思路,通过降低单台阶高度和台阶坡度,结合内外部截排水措施进行地形重造。”巫华斌说。

  事实上困难远不止于此,由于矿区土壤为酸性贫瘠土壤,改良难度大。面对这一挑战,项目部与设计单位、科研院所、高校、行业专家对接交流,邀请省土壤研究部门到现场试验指导,科学选择微生物菌剂、改良材料、营养的东西,优化作业流程,强化作业质量。

  通过多次小试、复试积累实施经验,狗牙根、宽叶雀稗、黑麦草、金银合欢等草种,紫穗槐、盐肤木、小叶女贞、红叶石楠等灌木被确定为适宜种植的品种。随后再进行大规模作业,确保土壤稳定改良、复绿持续长久。

  如今,站在铁山嶂顶端远眺,山面上悬挂的一张张“绿网”格外显眼,掩藏在“绿网”之下的正是复种植被所带来的勃勃生机。这些草木虽无春夏的翠绿,却在规划整齐的山坡上奋力生长。

  记者了解到,铁山嶂项目中的生态复绿工程主要是采用微生物成矿直接植被技术、生态棒挂网喷播植被技术、覆土改良植被恢复技术。

  坡面清理、挂网施工、生态棒施工、构建坡面袋苗种植装置、基材喷播、喷播植物种子、种植营养袋苗、覆盖无纺布、植被养护……以生态棒挂网喷播植被为例,所见的每一张“绿网”都经过了如此繁杂的流程。

  “在草种发芽期、成坪期和苗木恢复生根期内,我们天天都会到工地转转,保持基质层湿润,同时要视天气情况对其进行定期护理,使其能够自然生长。”巫华斌一边说一边用手扒开绿色的无纺布瞧上一眼,这也是他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情,“只要看到网下冒出了新绿,就会特别开心。”

  对兴宁市合水镇上官村村民刘辉霞来说,关于雨季的记忆就是不断准备撤离,“在我们这里生活的人这方面都有经验,下雨了该怎么准备,多大的雨会有危险都很清楚,一般连续下雨3天以上就必须走。”

  刘辉霞笑着和记者说,自己今年已经50多岁,却第一次有了“安家”的感觉,“修了拦挡坝后,不需要频繁撤离了。但一下雨,镇上的书记、镇长还是不放心,马上就到村里来看,现在这个修复工程一实施,我知道以后基本不用再‘跑’了。”

  据刘辉霞描述,除安全问题外,以前村子里的水也无法饮用,必须到其他山上接水,直至村里通了自来水才解决喝水问题。对此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至2023年12月底,铁山嶂项目已基本完工,后续周边的河流治理也被列入了当地政府的工作规划之中。

  在铁山嶂周边,记者见到河道底部仍多呈铁锈色,但令人欣喜的是,其表面已经陆续长出了青苔,“这就是生态在恢复的表现。”钟伟崇说。在污水处理方面,矿区周边原有一座老污水处理厂,后又新建日解决能力达3000吨的污水处理厂,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矿山生态修复的过程,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让失去生态价值的废弃矿山重新恢复生态功能。据统计,铁山嶂项目总投资4.31亿元,挖填土石约400万立方米、修筑碾压石坝约40万立方米、修筑截排水沟约1万米、生态修复面积1.09平方公里。铁山嶂生态功能开始慢慢地恢复,土壤、水体也预计在3年后达到正常指标。

  但不可否认,铁山嶂的生态修复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未来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记者了解到,为保证工程质量及复绿效果,铁山嶂项目实施工程单位将承担未来10年的管护工作,包括加强平台边坡、截排水沟、植被养护、巡查管控等。在交通便利区域采取洒水车浇灌、其他区域安装管道喷淋,确保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核心是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尽量发挥自然修复作用,减少人为干预,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是重中之重。另一方面,矿山治理更要奔着发展去,矿区未来发展趋势在哪里?如何为群众带来生态红利?

  铁山嶂项目部一旁,旧时的矿区办公楼仍然伫立,向来人无声诉说着发生在当地的这段采矿史。“这座建筑目前保留较为完好,假如有一天铁山嶂要被打造为地质公园,它还能作为历史展馆呢。”钟伟崇笑说。

  目前,兴宁当地围绕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整体修复生态环境、重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多方面征询专业指导,力争做到铁山嶂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示范效应最大化。

  “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做好查漏补缺,全面记录好、保存好项目实施过程,为后期开展总结提供数据支撑。”钟伟崇说。

  因矿而兴的兴宁,如今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以坚实有力的行动修复着矿山昔日生态“伤疤”,换得青山归来,用实际成效证明“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在我国,采矿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因采石场植被剥离、地形改变、水土流失,形成了许多废弃矿坑,生态有较严重的破坏。除了生态修复,如何在复绿之余挖掘矿山更多的转型可能,国内许多城市开始了探索。

  2004年,前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申报国家矿山公园的通知》,提出“矿山公园”的可能性,并将其定义扩展到采石场、露天矿坑等广义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矿山转型为以旅游、科考为面向的景点,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从2016年起,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中,矿业遗迹的生态修复是与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不同生态保护修复并列的方向之一。

  广东省茂名市是一座因石油工业而建市并发展起来的城市。在城市的西北角,有一座昔日的露天采矿场,过去因无序开采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2013年,当地关停矿场进行生态修复,推动其逐渐蝶变成开放式生态公园。

  如何科学修复?茂名当地没有采取将矿坑填平、再植树复绿的做法,而是因地制宜,通过建设引水渠、引水入湖打通水系,改变矿湖水质,使湖水颜色呈现“矿坑蓝”。这也是因湖底岩层里有各种丰富的矿物质,矿物质让湖水对于光线光谱出现折射、散射,显现明显不同的色调和层次。

  每逢假期,许多家长都会带着孩子来到这里,不仅是因为优美的自然风光,同时还能让孩子在这里了解到城市的变迁。

  总的来看,各地可因地制宜地审视区域内矿业遗迹的未来。根据各自不同的禀赋,矿山公园可成为城市“绿色基建”的一部分,也可是近郊市民出行的景点,还可承办更多创意活动落地。只要对其做到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就有机会成为展现城市个性和特色的全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