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青海举行“新时代、新青海、新征程”科技厅专场新闻发布会

  原标题:青海举行“新时代、新青海、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青海省科技厅专场

  12月29日上午10时,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新时代、新青海、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青海省科技厅专场,邀请青海省科技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苏海红,青海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基础研究处处长王荔华,厅农村科技处处长苗希春,青海省青藏科考服务中心主任马本元,青海省科技厅成果区域处副处长刘永庆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问题。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田春元主持发布会。

  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组织的“新时代、新青海、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科技专场新闻发布会。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创新在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并对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作出专门部署,为新时代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年多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科学技术创新“关键变量”不断转化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为充分反映全省科技领域干部群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动主题教育深化内化转化,开展变革性实践、实现的突破性进展、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今天我们邀请省科技厅进行新闻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省科技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苏海红女士,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基础研究处处长王荔华先生,厅农村科技处处长苗希春女士,省青藏科考服务中心主任马本元先生,省科技厅成果区域处副处长刘永庆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介绍青海省科技领域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省科技厅感谢媒体朋友及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青海科技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介绍一下党的二十大以来,我省科技创新工作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绩。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部署。一年来,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推动主题教育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切实将科技创新作为面对外部环境的“确定因素”,面向省内发展的“关键变量”,聚焦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平台载体,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拓展科技合作交流。截至目前,全年省级科技计划新开立项项目461项,总资助经费6.74亿元,当年资助4.26亿元,新增产值13.16亿元;中央引导地方专项立项29项、支持经费5760万元;登记科技成果588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9.2亿元,同比增长20%,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贡献了科技力量。重点体现为“六个强化”:

  (一)强化党建引领作用。牢牢把握主题教育总要求和根本任务,把习同志《论科技自立自强》列入必学内容,形成“8+1+X”学习目录,构建党组、党支部、党员、青年干部四个学习矩阵,创新开展“五个系列活动”、打造“八型”机关单位,紧扣陈刚书记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六问”,抓好以案促改专项教育整治、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6月2日,陈刚书记到省科技厅调研主题教育和科技工作,为我们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践路径。主题教育期间,累计召开党组(扩大)会议20次、理论学习中心组17次、专题研讨14次,各基层党组织开展集中学习160余次、专题研讨70余次,开展调研100余次,制定制度举措8项,主题教育成果切实转化为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强化科技资源统筹。按照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促发展工作部署,印发《青海省科技创新赋能行动方案》,高质量完成5方面、13项任务,实现年度科技工作“开门红”。4月11日,青海省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吴晓军省长出席并讲话,高站位推动、高起点谋划、高质量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省科技厅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建立常态工作推进机制,加大十大平台实地调研力度,会同省财政厅安排经费8800万元推进各平台培育建设,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海南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墨子巡天望远镜正式投入观测入选《人民日报》2023年重大科技成就,盐湖资源绿色高值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获中国科学院批准启动建设等,十大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着力打造梯级平台培育体系,启动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累积建设5家省实验室、8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新型研发机构、7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科技企业培育库,2023年新认定省级科技型企业188家、总数达698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9家、预计总数可达280家,认定科技小巨人企业9家、总数达57家,高原战略科技力量加速形成。

  (三)强化重点领域攻关。聚焦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制定5个科技支撑行动方案。在生态文明领域,实施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科技支撑项目,构建3种生态修复技术模式、示范2500亩,为木里生态治理提供了关键支撑。建立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司法鉴定所,填补了我省科技赋能动植物损害司法鉴定领域空白。在盐湖化工领域,全省首个“揭榜挂帅”项目“盐湖老卤制备无水氯化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突破了困扰我省20年未攻克的氯化镁脱水这一世界性难题,为我国氯化镁电解金属镁产业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有望改变我国金属镁产业发展格局。全省首个“帅才科学家负责制”项目“镁基超稳矿化土壤修复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成功研制,建成年产2万吨示范线,为我国南方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促进盐湖镁钙资源高值化利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青海方案。成功开发梯度耦合膜提锂和吸附-膜耦合提锂工艺,代表着我省盐湖提锂工艺迈进世界最高水平。“荧光级氧化镁制备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解决了荧光级氧化镁生产过程中氯离子、铁离子、钙离子等杂质难以去除的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碳化法生产荧光级氧化镁产品的空白。在清洁能源领域,“晶硅光伏组件回收利用技术研究”项目建成我国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回收率太阳能晶硅光伏组件回收中试线%以上。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太阳能热发电多元熔盐开发及工程化验证”项目研发了四种新型多元熔盐,攻克了新型熔盐在5兆瓦光热电站的工程化应用中储热和稳定性方面的技术难题。在科技文旅领域,“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民族文化资源版权保护系统研制与应用”项目形成文化资源版权的本体模型和民族文化资源版权元数据库,围绕唐卡、青绣等特色文化在研究基地进行了示范应用,填补了我省民族文化作品版权的信息保护缺失空白。在特色农牧领域,青杂5号和青杂12号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3年)》。青薯9号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发布的主要粮油和重要特色作物推广面积前十大品种中以604万亩的优异成绩位居马铃薯全国推广面积榜首。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青藏高原现代牧场技术研发与模式示范”,建成三江源有机牧场、湟水河智慧牧场、祁连山生态牧场、青海湖体验牧场、柴达木绿洲牧场等“一山两水一湖一盆地”五大典型特色示范牧场。依托“牦牛高密度芯片的制备及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项目,研发适用于高原牦牛的靶向捕获育种芯片“青芯一号”,提高了我省牦牛育种效率和制种水平。此外,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体量最大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航空发动机高品质粉末高温合金涡轮盘成形工艺与示范”落地青海,获得中央财政科技经费4500万元,标志着我省加入国家大飞机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国产粉末高温合金涡轮盘的自主可控,推进航空装备高端制造高质量发展,我省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迈上新台阶。

  (四)强化科技体制改革。研究制定《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青海省大型科研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管理办法》等科技政策法规,《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草案)》修订列入《省政府2023年立法计划》重点调研项目和《省人大常委会(2023—2027年)立法规划》。贯彻落实我省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实施方案,组织召开科技体制改革工作推进会,开展我省首次科技创新督查激励评价工作,对西宁市、海西州、海南州分别奖励资金3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启动实施第二个“揭榜挂帅”项目“盐湖无水氯化镁电解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首个“赛马制”试点项目“青海省人熊冲突预警防范技术研究与示范”,组织实施油菜、马铃薯、草种和高原医学领域4项“帅才科学家负责制”项目,实施氢能制储输用、植物多样性保护、枸杞根腐病防治、盐碱地治理4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启动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印发《青海省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实施方案》,举办“项目+人才+平台”科技引才专场签约活动,对接项目10项,签约引进人才40余人。举办“一带一路”青年科技人才国际研修班。与智利的中智中心签署合作协议,提升青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国际影响力。

  (五)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暂行)》由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出台二十二条政策举措进一步加快我省科技成果转化。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创新挑战赛(青海),促成合作意向15项,签约金额6820万元。组织开展第二届黄河流域科技创新联盟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7项,签约技术合作项目8项,签约金额2791万元。签署共建“上海-青海技术转移基地”战略合作协议,青海技术市场与沿黄九省区技术市场联合成立黄河流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对115家科技企业开展技术体检,全省技术合同登记机构总数达到6家、技术经纪人总数达到682名。全面参与和服务保障第二次青藏科考,推动“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建设,在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设立“青海省专题”,优化第二次青藏科考综合服务系统,提供优质高效科考服务保障,促进科考成果在我省转化。

  (六)强化科技融合发展。联合召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政银企融资对接会,省科技厅与16家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6家金融机构与企业签订融资协议、资金合计35.49亿元,已发放15.92亿元,撬动全省金融机构通过金融产品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142.6亿元。印发《青海省2023年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实施方案》,建立联席会商工作机制,互助县、祁连县入选第二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海南、黄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验收,省科技厅分别与西宁市、海北州政府签订厅市(州)工作会商议定书。精准选派1000名科技特派员,认定104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全省首批7个“科技小院”,开启青海省科技特派员工作3.0版。建成覆盖9个疾病领域的11家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诊疗新技术累计服务群众超过14.75万人次。“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乳胶法)”获批国家第三类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注册证,实现我省“零”的突破。完成玉树市代格村60kW光伏电站修复和110户村民供暖设施改造灾后重建整改项目,增加了村集体收益,解决了当地冬季清洁采暖难题,提高了农牧民的生活品质和科技获得感、幸福感。启动社会治理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科技支撑”专项,为平安青海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依托青海省科技创新服务大厅建成青海省天文数字科普馆、消防科普智慧馆。推进青海原子城国家科普示范基地创建,开展“点燃中国的人造太阳——青海行”核聚变科普活动,我省成为全国第1个永久放置核科普模型的省份。

  科技兴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科技创新摆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纳入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9项重点任务之首,充分体现了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省科技系统将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上来,牢固树立创新“首位”意识,把握机遇挑战,聚焦目标任务,谋实具体举措,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打好科技创新“组合拳”,写好支撑引领“大文章”,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最后,真诚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宣传科技创新工作,和我们一起推动全省科技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青海正在举全省之力打造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省科技厅作为牵头单位,请问有什么最新的进展?

  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建设工作,省政府2022年9月印发《青海省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建设工作方案》,2023年共支持科技专项资金8800万元用于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建设工作。省科技厅充分的发挥省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制定《青海省十大国家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培育建设工作推进制度》,全面推进各项建设工作。在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支持下,各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是全面启动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海南州政府举办首届特色产业科技成果推介会,完成三江源区多年生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建设。二是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科学家工作站正式启用,11家科研机构总投资27亿元的12个望远镜项目43台望远镜落地建设,其中4台望远镜已投入科学观测,墨子巡天望远镜在9月份投入观测并发布仙女座首光照片后仅2个月,再次发现了一批新的主带小行星,并确认两颗近地小行星,彰显了其北半球最强巡天能力。三是盐湖资源绿色高值利用重点实验室于今年11月成立学术委员会及管理委员会,并召开第一届第一次会议,盐湖知识产权数据平台数据库已上线。四是推进现代藏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组建工作,完成新址搬迁,调整组建思路,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达成共建共识。五是积极筹建多能互补绿色储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现已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根据科技部建议积极对接引进优势创新资源,持续完善和优化组建方案。六是积极筹建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已获批复,实体化公司完成注册,第一届理事会和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中试基地建设全面推进。七是着力筹建国家牦牛技术创新中心,初步建成牦牛中心网站并试运行,明确牦牛四省区及国内专家团队人员清单。八是在将筹建国家高原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纳入《青海建设高原医学研究中心行动方案》基础上,完成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建设,建成人类遗传资源样本保藏库1个,正在开展高原地区流行病学及队列研究。九是青藏高原种质资源库已纳入西宁市国家植物园创建工作,种质库库体建设已进入方案设计阶段,完成植物库、微生物库和超低温储藏间设计并已进场施工。十是全球大气本底与青藏高原大数据应用中心召开了科创平台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开展了青海冰川气候影响评估,完成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稳定性评估,青藏高原生态大数据中心已于10月31日完成主体验收。

  今年我省制定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二十二条政策措施,引起了热烈反响,请问政策出台的主要目的和意义,创新的地方都有哪些?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我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技术转移平台逐步健全、企业主体作用日益凸显,但还存在转化成果不足、转化动力不强、转化机制不顺等问题。为此,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暂行)》,重点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从增加有效成果供给、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撑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提出了22条措施。

  《若干措施》聚焦问题、明确目标、创新举措。一是突出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主体作用。首次提出设立省级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充分发挥省级财政科技资金引导带动作用,鼓励企业投入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切实解决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进一步促进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推动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融通发展;二是突出技术转移人才培育。首次提出增设自然科学研究系列技术转移职称专业,将省内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从事技术转移转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纳入职称评定范围,建立了技术转移人才职称晋升渠道,有效增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动力。三是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首次提出将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点)、中试基地建设纳入科学技术创新平台项目,有效破解我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验证难题,提升行业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在省内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此外,还首次提出对省外成果落地青海给予双向奖补、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鼓励高等学校设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等等。

  在创新举措的同时,结合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实际,《若干措施》进一步加大了部分现行政策的执行力度,包括强化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企业需求导向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全面提升企业在省级科技计划中的参与度、扩大科学技术创新券使用范围等。在借鉴国家和其他省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经验基础上,《若干措施》还探索性地提出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赋权改革、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等改革试点,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推动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不久前,我省新认定了首批7家“科技小院”,为什么称其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3.0版,我省在打造科技特派员工作升级版上作了哪些工作?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倡导的为探索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一项工作机制创新。为全面深入贯彻习关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走深走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省科技厅创新思路,完善管理模式,深入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青海乡村振兴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我省的科技特派员工作按照1.0版、2.0版、3.0版进行整体规划设计。1.0版即第一阶段,从2002年开始到2021年,选派单个的科技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到乡村振兴一线,开展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20年来广大科技特派员,不辞辛劳奔波在田间地头、草山荒坡,送科技上山下乡、进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存在服务力量分散、服务范围受限,难以满足乡村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等问题。2.0版即第二阶段,从2022年开始,选派一定数量的科技特派员依托服务对象组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实现科技特派员工作从单兵作战到集中作战、从单项技术到集成技术、从短期流动服务到长期固定服务、从单一示范点到区域示范集群的根本转变,经过两年的努力,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服务基层的模式得到了基层的认可,而且成效已经显现。3.0版即第三阶段,从2023年开始,在“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稳定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乡土人才培养、研究生培训基地等人才培养功能,建成对地域特色产业示范引领作用明显、乡村科技人员培养成效显著,形成利益共同体的“科技小院”。

  不久前,省科技厅会同省科协组织开展了青海省首批“科技小院”认定工作,通过形式审查、专家评审、会议审议、公示等流程,认定青海省湟中区丰辉果蔬等7家科技小院为青海省首批“科技小院”。“科技小院”的建设开启了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青海省科技特派员工作新模式,开辟了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科研人员与乡村企业(合作社)及农牧民深度互动、科技示范与人才培养深度统筹的新路径,鼓励科技特派员与农牧业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利共赢的经营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此举将进一步激发新时代广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活力,加速全省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全省农牧业生产水平,为乡村振兴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作出新的科技贡献。

  青海省是第二次青藏科考工作的重点区域,请问我省在全面参与和服务保障科考工作上取得了哪些成效?

  众所周知,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之源和“中华水塔”,具有独特的地质、地理、资源及生态单元,被称作“天然实验室”,也是开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重要区域。

  自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以来,为深入贯彻习贺信精神,青海省委省政府格外的重视,专门成立以省长为组长的省第二次青藏科考领导小组,全面落实国务院第二次青藏科考领导小组安排部署,将服务保障青藏科考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全面服务保障科考工作,第二次青藏科考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一是全力开展科考服务保障工作,依托青藏科考综合信息服务保障系统,先后为省内外400多批5000余人次来青开展科考工作提供了全时段、全地域的服务保障,先后为西藏、新疆、四川、甘肃、云南等五省区1400多批16000余人次提供线上线下报备登记、科考审批、服务需求及工作动态、研究进展等信息化服务,确保青藏科考任务顺利开展,科考队员服务满意度达到90%以上。二是全力推进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服务平台及野外综合科考基地建设,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联合共建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实现青藏高原科学数据资源55TB、2500个数据集的异地备份,并设立“青海省专题”汇集整理我省1999年以来生态、水文、地理、环境等方面的数据资源共1080项,确保了青藏高原科学数据资源灾备和数据安全。同时,为建立健全我省野外长期科学观测体系,对接协调中国科学院及玉树、果洛等相关单位和地区,在完成野外综合科考基地选址、地勘测绘等前期工作基础上,及时组织重点项目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待批复。三是开发基于北斗的野外科考人员安全保障服务体系,为全方位、全时段保障野外科考队员的安全,研发基于不同野外作业场景的多种野外服务模式,实现人员即时定位、生命体征等数据交互与可视化等保障服务,实时跟踪科考人员身体健康情况及活动轨迹,确保极端条件下野外科考人员安全。同时,初步搭建以科考历程、十大任务、六大圈层等为主题的第二次青藏科考综合数字平台。四是推动科考成果转化落地,紧盯科考前沿动态,梳理生态保护、水资源环境、资源能源、防灾减灾等五大类45项最新科考成果,形成《第二次青藏科考青海地区重点成果汇编》。同时,先后邀请徐祥德、吴福元、丁林等院士,并联合国家科考办和中国科学院相关单位及地区部门,组织召开青藏科考任务学术交流及科考成果对接等系列活动,有力支撑科考成果转化服务地方发展。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各位领导,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