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根泥客

肥料产业加速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助环境绿色化

  目前来说,新型肥料在使用方面的障碍其实非常多,主要有三方面问题,第一,由于农民的生产惯性和技术的落后,导致农民对它的认识不是很清楚。第二,我国很多新型肥料的生产技术的确存在着落后的局面,导致效果良莠不齐。第三,我国农化服务人才比较缺乏。

  重金属污染治理是我国土壤修复中一大难题,而化肥正是农田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随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推进和“有机产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政府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节能措施,肥料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被提上日程。

  “目前,肥料行业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新型肥料应该具有利于提高肥料的料率,利于作物生长并提高产量。同时应该对环境污染尽量小,生长出的作物对人体健康无负面影响等要求。”国家工信部原材料司司长周长益在近日召开的由国家工信部原材料司委托、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承担的研究项目——《中国新型肥料行业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上表示。

  周长益在介绍肥料行业发展状况中提到,第一,我国慢慢的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肥料生产和消费大国。现在化肥总量,氮肥、磷肥产能产量及消费量已经居世界首位,实现自给且有余并能出口。钾肥的生产是世界第四,自给率大幅提高。

  第二,基础肥料生产的集中度显著提升,新建的化肥装置基本实现了向资源地转移。

  第三,化肥装置的大型化水平明显提升。大型化肥生产装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大多实现自主化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四,原料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磷肥中低品位实现技术进步,增加了磷复肥的原料供应;钾肥中低品位及固体钾矿和难溶性得到了较快发展,节能环保综合利用取得了成效;氮肥行业综合能耗比“十一五”末会降低,目前综合利用量已经占到了年产生量的30%。

  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以水溶性肥料、微生物肥料等为代表的新型肥料产业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很多类型的新型肥料的年产量已达到3500万吨,每年推广应用面积近9亿亩,促进粮食增产200亿公斤,为全国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此基础上,受政策利好,新型肥料行业的发展前途十分被业内看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推进和“2020年实现农药化肥用量零增长”目标的提出,新型肥料开始搭上了产量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顺风车。

  农业部日前下发《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两个行动方案”分别提出目标: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比2013年提高7个百分点,力争实现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比2013年提高5个百分点,力争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而在今年5月5日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到,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种养业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推广节能环保型炉灶,净化农产品产地和农村居民生活环境。

  据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李继凯介绍,随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推进和“有机产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化学类新型肥料市场销售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但仍然占据绝对性市场占有率。目前我国慢慢的变成了世界上新型肥料施用总量最高的国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0%。在所有的新型肥料中,大约45%用于粮食作物,55%用于蔬菜、经济作物和别的行业。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吉林五省是我国新型肥料投入量前五的省份,五省总用量达到1500万吨,约占全国使用量的43%左右。另一方面,新型有机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发展速度迅猛。

  李继凯对记者表示,在对我国2014年新型肥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状况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节水农业、减肥减药等政策引导下,一方面高效、质优、低污染、低残留的新型肥料产品将得到普遍应用;另一方面水肥一体化发展将成为中国肥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开发优质水溶肥和高效液体类的肥料产品必将获取巨大发展空间;同时,水肥一体化因对技术方面的要求高、装备投入大等特点,采取的装备与肥料产品同步的创新销售、服务模式将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对于新型肥料在推广中遇到的问题,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研究组副主任阮晓东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目前来说,新型肥料在使用方面的障碍其实非常多,主要有三方面问题,第一,由于农民的生产惯性和技术的落后,导致农民对它的认识不是很清楚。第二,我国很多新型肥料的生产技术的确存在着落后的局面,导致效果良莠不齐。第三,我国农化服务人才比较缺乏。

  针对2014年中国新型肥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课题研究组也提出建议:第一,继续加强行业监督管理,保证产业健康、有序、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打破条款分割,建立部委联动管理组织。第二,组建国家产业联盟,做好产业企业信息、技术、供应、国际合作等方面联动。第三,大力培育产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发挥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第四,结合当前国家创新创业多种政策,设立政府引导、产业公司参与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或产业技术基金,对产业研发技术、转移、交易等进行支持、引导。第五,引导产业做好包括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在内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创新,避免产业企业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