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根泥客

“新常态”下的微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来袭,创新与发展成为微生物行业的重点课题。农业部微生物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和农业部微生物肥料质检中心主任李俊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我国的微生物肥料产业经过近20年的稳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已经跨入到迫切地需要科学技术创新的时期。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微生物肥料研发新工艺、新产品、新菌种、新功效等已成为“十三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的产业战略目标。

  “重视和推进科学技术创新才能为我国微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原动力,这也是下一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李俊告诉记者。

  李俊: 过去10年是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快速稳定发展的时期,更是产业基本形成和产业培育壮大的关键时期。我国已形成微生物肥料企业950余家、产能达1000万吨、登记产品2299个、产值200亿的产业规模。近几年,我国微生物肥料产能以年增长10%以上的速度快速稳定发展。

  在主粮微生物肥施用于产区的推广中,水稻效果最好。如在水稻产区黑龙江,最直观的效果是改良了品质,也降低了水稻的发病率,减少农药的使用。

  同时,土壤在经过三年以上微生物肥料的应用之后,土壤质量得到了改善,肥料利用率也得以提高,可实现化肥用量减少20%~30%的目标。此外,小麦、蔬菜、果树、甘蔗等都在推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中国科学报》:微生物肥料之所以能快速稳定地发展,您认为这取决于什么?

  李俊:首先是国家对微生物肥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自2009年以来,与微生物肥料相关的生物产业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产业化专项,均是有史以来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时期,为我国微生物肥料发展提供了极其良好的机遇。

  其次微生物肥料已在我国生态和可持续农业中显现出其无法替代的独特功效。微生物肥料在提高化肥利用率、净化和修复土壤、提高农作物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等多方面的功能特点,与解决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障碍问题正好对路。目前微生物肥料在作物、果蔬、茶叶上每年的应用面积达2亿亩以上,其应用效果已被证明和认可。

  最后是微生物肥料登记管理的规范与引导作用。我国微生物肥料自1997年实行登记制度以来,市场逐步在走向规范,应用效果得到了证实,同时还保护了合法企业的利益。

  李俊:创新一定要完成从概念、设计到产品,再从产品到商品并在市场上销售的全过程,即创新链条应包括:科学技术产品商品。

  应用到微生物肥料产业,就是由大专院校等为主体的研究单位承担微生物肥料机理的揭示、新功能菌种选育、新工艺和新产品等上游源头创新任务;企业则主要承担技术工艺的集成、产品规模化生产技术形成、推广应用技术等中下游技术组合(集成)创新工作;政府通过政策、资金等扮演行业支持和引导的角色。这就是微生物肥料科学技术创新体现出的国家战略价值所在。

  李俊:在科学技术创新链条的角色分工中,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力。这是因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相比,只有企业覆盖从技术到生产产品,并将其推向市场变成商品,实现了创新投资回报的全过程。高校和科研院所不生产产品,并不直接面对市场和消费的人。但高校和科研院所位于创新这个链条的前端,负责提供技术输入,是科学技术创新源头的主要力量。

  科学合理的分工应该是科研院所进行前端的研究,大学、企业和工程技术研究所把科学转换成技术,然后由企业负责进行制造和销售,最终完成创新的全过程。因此,国家提出了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创新体系,下一步将以企业为主,进行决策、组织的创新、成果的转化和资金的投入。

  此外,在创新体系建设中,要求企业不能只从利益角度考虑,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型微生物肥料企业及公司集团的使命就是成为把科学原理转化成应用技术,成为新产品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中型的企业是技术应用、产品生产与推广中的骨干力量;小微企业以生产常用微生物肥料商品和推广普及为主,是微生物肥料普及推广的重要力量。

  李俊:在微生物肥料产业创新发展目标上,经过5~10年,应建立支撑微生物肥料行业健康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新产品研发与应用技术体系,形成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为主、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提升微生物肥料主导品种的使用效果及生产质量,优化生物肥料产品结构,结合我国可持续发展农业及农业耕地土壤质量面临的新挑战,发展新型功能的生物肥料产品。

  扩大生物肥料的使用规模,力争到“十三五”结束时,我国生物肥料达到总量的15%左右,应用面积达4亿亩以上,使我国农田化肥利用率比日前提高5~8个百分点,显著提升我国耕地质量及农产品品质。通过“十三五”期间的产业培育发展,实现我国生物肥料研究及产业化进入国际前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