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根泥客

贵州磷化集团:聚焦“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连日来,贵州磷化集团党委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按照“三个学”要求,坚持全面学和专题学的同时开展“重点学”,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把集团科学技术创新工作客观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全方面推进主题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磷化企业。

  打造原创技术的策源地。聚焦磷化工行业的基础性、前瞻性问题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研发技术项目,坚持长期稳定的资产金额的投入,瞄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高点,弄通磷矿采选技术升级、磷酸工艺技术升级等关键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不断在磷化工行业科学技术创新上“填白”。

  近3年,磷化集团研发投入41.4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93%,投入强度年均增长率在50%以上,在行业内位居第一,集团新增专利授权超400项,累计取得授权专利超2200件,其中发明专利560余件,专利数位列国内行业第一。

  比如,与四川大学联合开发了“大型料浆浓缩法磷铵国产化装置”,实现对低位热能的回收利用,极大地推动了国产高浓度磷复肥的快速发展。自主研发“湿法磷酸高值化和清洁生产的微化工技术及应用”,在国内磷化工行业率先取得了重大技术性突破,使中国的湿法净化磷酸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勇做行业创新的突破者。瞄准行业技术壁垒,奔着行业发展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采取合作创新与消化吸收引进再创新等方式,把当前磷化工行业面临的磷矿采矿弃贫采富、硅钙质焦磷矿选矿难、磷化工初级产品比重大,磷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磷石膏固废综合利用难等技术难题作为企业重要的责任和使命,积极开发新技术在行业内进行推广应用。

  比如,“锚杆护顶分段空场采矿法”“磷化工全废料自胶凝充填采矿技术”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成功将我国磷矿采矿率从最初的不到60%提升到80%以上,该两项技术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

  “碳酸盐型磷块岩反浮选新工艺开发及产业化”“复杂难选中低品位硅钙质磷矿石正反浮选关键技术”解决我国磷矿中低品位磷矿选矿难题,使磷矿选矿回收率最高能达到94%,其中“碳酸盐型磷块岩反浮选新工艺开发及产业化”获中国石化协会科技技术进步一等奖,并凭借“碳酸盐型磷块岩矿石反浮选捕收剂”专利技术优势一举中标沙特阿拉伯曼哈顿1250万吨/年选矿项目。

  当好地方发展的排头兵。紧盯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战略部署,结合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强化应用研究,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原材料供应链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磷化力量,展现磷化担当。

  提出聚焦打造具有贵州特色优势的现代磷化工与新能源电池材料高水平发展“双赛道”,成立贵州磷化新能源科技公司,与新能源电池头部企业宁德时代战略合作,全力抢抓新能源材料前驱体“风口”机遇。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致力于化肥减量增效,开展缓释肥、水溶肥、液体肥、微量元素肥等高端新型肥料的研发,建立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利用效率高、效益好的化肥产品体系,构筑开磷化肥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价值提升,在全国首家推出磷酸脲、聚磷酸铵等产品,磷肥产品价值梯级利用进一步加快。

  2022年,在国家春耕化肥保供期间,磷化集团累计向国内供应磷肥237.8万吨。其中,投放磷酸二铵202.5万吨,同比增长44.38%,占全国总量的36%,位居全国第一。

  联动多元主体。当好“出题者”和“搭台者”,链动科学技术创新资源,通过平台建设、联合开发、委托开发等方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构建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

  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浙江省化工研究院、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瑞士Buss公司、以色列Batman公司、索尔维公司等国内外20余家知名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高新企业合作,形成研发创新三级体系(前沿技术基础研究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发,技术成果应用研究由集团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成果转化试验开发由各生产主体单位承担)构建了一套“联合开发、企业孵化、产权共有、利益共享”特色“产学研用”模式。

  目前,磷化集团拥有省部级以上的创新平台共20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如,通过与以色列Batman公司合作建设世界上最大、中国第一套10万吨/年湿法磷酸净化装置,填补了国内湿法磷酸净化提纯技术的空白;与贵州大学合作,共同开发磷矿石伴生碘资源回收技术,并建成全球第一套年产100 吨碘回收工业化装置,该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实现从海相沉积型磷矿石中回收碘资源。

  加强人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开展贵州省磷精细化工产业化人才基地建设,加快构建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全球磷化工先锋企业相匹配的科学技术创新育才体系和引才机制,打造磷化行业的科技尖兵和科技方阵。

  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服务站、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及“项目+资金+人才”方式,每年遴选10名中青年研发与专业方面技术人才赴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通过项目合作,提升业务能力。

  探索实行“专家工作室”与“名师工作家”研发与专业方面技术人才教育培训工程,与11名院士达成合作意向,开展项目研发,鼓励集团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特优专家、行业领军等专家型人才采取设立工作室等形式当导师带徒弟,“一对一”“一对多”地培养一批骨干研发与专业方面技术人才,促进中青年人才加快成长。目前,磷化集团有高级职称496人。

  营造良好生态。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在集团内部设立创新基金,实施科学技术创新“揭榜挂帅”,有能者揭之。充分尊重科学技术创新的自主权,赋予领军人物“团队搭建组阁”“技术路线决策”“预算控制”“奖金分配”等更多自主权。

  按照试点先行、逐步完善的原则,推行包括岗位分红、超额利润分享和员工持股等中长期激励。建立以“课题项目+团队配置+业绩考核”的人才激励机制,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科学合理、有明确的目的性的下任务,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从而增强考核评价对人才工作的激励功能。

  创建磷化工数字化转型重点场景新标杆。结合“贵州工业云”区域工业网络站点平台建设成果,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嫁接交易场景,沿着“上网”“上云”“上平台”“上链”等路径持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建成磷化工行业首个工业网络站点平台。

  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吸引行业上下游关联企业、相关科研院所以及同质化企业构建行业生态,推动行业研发链、生产链、供应链、管理链和服务链的智能化应用和网络化协同服务。“磷化工全流程工业互联网集成应用”于2019年获得国家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2020年集团成功中标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建设项目。目前,平台已实现对达州基地、开阳基地等生产现场的设备接入与数据采集,累计汇聚ERP、MES、采购平台等14个系统5.65亿条数据,并形成178971条知识。

  比如,自主研发的磷复肥行业销售管控平台稳定运行超过6年,累计发运1216万余吨、涉及341.7亿元资金,已经生产五百余万条业务数据。开发应用了机器狗AI训练平台,通过化工厂区、矿山复杂地形等仿真应用场景,可应用于检测厂区罐体气温变化、有害化学气体浓度检测、动态避障、检测设备是否漏水、漏气等化工、矿山生产厂区。

  树立磷化工绿色循环经济新示范。加快拓展磷石膏综合利用途径,在保护生态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实行生态保护,把磷石膏“吃干榨尽”“变废为宝”,用好矿山充填、绿色建材、水泥缓凝剂、生态处置、分解制硫酸联产水泥等“五大路径”,按“三个三分之一”(井下充填、分解制酸联产水泥、制新型建材各占三分之一)思路,大力提升建材消纳比重。

  目前,集团投入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已超30亿元,建成了完整的产品供应体系。其中,抹灰砂浆产品省内市场占有率约72%,石膏条板省内市场占有率约95%。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从2018年的53%提升到2022年的80.54%,高于全国约40%的中等水准,远超全国“十四五”期末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率73%的要求。

  塑造现代磷化工企业转型升级新样板。围绕磷化工产业链重点环节,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和生产应用的高度协同,加快研发成果转化,确保企业始终葆有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依托“独有”技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目前,贵州磷化集团开发并拥有数十项覆盖磷化工全产业链条的核心关键技术,多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且均已实现规模化和工业化,在工业产值中科学技术创新贡献占比达30%以上,PPA、高端电池一铵、钾盐等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

  推动主要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规模化和工业化,并依托技术创新全力推进既有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企业效益的重要支撑,打造新的效益增长极。

  比如,开发应用的湿法净化磷酸产能已达到200万吨,成为全世界最大最具竞争力的湿法净化磷酸供应商,产品先后获得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荣誉。依托全球独有的磷矿共伴生氟碘资源产业化回收技术,无水氟化氢产能已达到18万吨,成为全世界最大最具竞争力的无水氟化氢供应商,先后获得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中国氟硅行业科学进步奖”。(贵州磷化集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供稿供图)

  搭载新媒介快车,乡村文化活动被更多人“看见”。这为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聚集资源、拉动产业提供了重要助力,也为乡村文化活动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各地搭建起广阔平台。…

  通过“云课堂”,贵州的大学生可与清华大学学生同上一堂课;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原本枯燥的知识瞬间形象可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坐在教室就可以“驾驶”海洋船舶……日前,由教育部举办的2023年全国教育数字化现场推进会议在湖北武汉召开,多家学校展示的数字赋能场景,令人耳目一新。 “等高线地形图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地理知识,但是对很多初中生来说,等高线比较抽象,大家能否开发出等高线地形图的数字化资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让基层教师更容易使用?”课堂上,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陈实对研究生们提出一个课题。…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