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根泥客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改良田育良种 推良技出良品 ——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新模式

  2021年10月,习视察东营期间,对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备极其重大战略意义”。

  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牢记嘱托,坚持生态与生产相结合,坚持“以地适种”和“以种适地”相结合,积极改“良田”、育“良种”、推“良技”、出“良品”、制“良策”、探“良方”,探索形成了多种盐碱地高质高效利用新模式。

  盐碱地土壤改良模式多措并举改“良田”。河海环抱下的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但大片的盐碱地和匮乏的淡水资源,曾经让这里面临着“如何种活盐碱地”的困扰。为解决这一难题,农业示范区坚持改土、选种、治水协调推进,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开展盐碱地治理。在改土方面,实施土地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等工程,全区盐碱耕地面积达到7.6万亩。在选种方面,合理优化产业体系,压减水稻推广大豆、玉米、小麦等低耗水耐盐碱作物,搭配水旱轮作、大豆玉米间作等农艺措施,全区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达到8.37万亩,其中水稻亩产由2013年的200公斤增长至2023年的550公斤,土壤地力得到持续改善,综合效益不断的提高。在治水方面,实施灌排体系配套、雨洪水利用、集中连片池塘改造和尾水治理等工程,每年集约节约淡水资源500万立方米。

  盐碱地现代种业模式科产融合育“良种”。示范区牢记聚焦盐碱地种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汇聚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正大集团等“国字号”大院大所和种业头部企业,规划建设黄河三角洲种业创新产业园,组建盐碱地种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开展种子种苗的原始创新研究、示范应用和产业化推广。历经数个寒暑交替,创制适应低中重度各类盐碱地的粮油饲作物种质资源3.2万份,示范种植大豆、水稻、高粱、田菁、长穗偃麦草、小黑麦等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1万亩,其中“泰山学者”田志喜团队培育的大豆新品系“科豆35”,在3.5至6的盐碱地上亩产突破300公斤,远超当前国内大豆约180公斤的平均亩产,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潜力。

  盐碱地生态农业模式精准施策推“良技”。在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科研基地,以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为代表的19家涉农单位,围绕滨海盐碱地治理、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等开展系统研究,分区分类挖掘盐碱地潜力,创制“草牧园”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促进盐碱地由传统“高耗低效”开发向“高质高效”绿色生态利用转换,入选《山东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典型案例》。在轻度盐碱地,系统利用小麦玉米轮作、大豆玉米间作、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善生态、提升地力,使中低产田逐步变为中高产田。在中度盐碱地,运用水盐运移调控、土壤结构改良等调控技术,推广甜高粱、田菁、小黑麦等特色耐盐适生作物,实现土壤含盐量由种植前的11下降为2.6。在土壤改良成本高、作物难以成活的重度盐碱地,开展高效设施蔬果种植和畜牧养殖。同时,粮食秸秆、耐盐牧草作为饲草用于畜牧养殖,利用养殖粪污与秸秆发酵生产微生物有机肥,实现农业有机废弃物全利用。

  盐碱地设施农业模式因地制宜出“良品”。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温室大棚里长出西红柿,生猪“住上”智能化集群式房子,大虾游进陆基循环水生态式圈养工厂。示范区立足资源禀赋,全力发展盐碱地设施农业,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集中做强对虾、生猪产业集群,培育牧渔归无抗对虾、恒胜大闸蟹、盐碱地西红柿等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在设施渔业方面,积极构建对虾育种、饲料、养殖等产业链,实施黄河口南美白对虾种业园、正大虾饲料研发中心、沃德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园等7个亿元级以上项目,探索实践生态小棚、工厂化养殖等模式,对虾设施养殖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年产量突破2200吨,其中工厂化养殖面积突破16万平方米,每立方米水体一茬产虾30斤以上,每年可产出两批次。在设施畜牧业方面,建设正大生猪产业链和万福来、炜裕肉鸡等设施养殖项目,稳定运行下生猪年出栏量可达到20万头,猪饲料年产量达到10万吨,肉鸡年出栏量达到319万羽。在设施种植业方面,建设中科院盐碱地农业示范园,在重度盐碱地上建成34个高效种植设施,种出的西红柿亩产达到1万斤,维生素等营养指标与低盐西红柿相比提高20%以上。

  盐碱地产业融合模式一地多用制“良策”。示范区应用空中发电、水面观光和水下养殖“渔光一体”模式,推进重度盐碱地地表和地上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建设了占地面积4226亩的通威东营渔光一体生态园项目,形成了渔、光、游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助力国家双碳战略实施。建设了200MW分布式光伏发电阵列,发挥大水面渔业生态功能和碳汇能力,上可发电、下可养殖,年发电量2.7亿千瓦时,节约煤炭消费指标10.8万吨,实现产值1.9亿元、利税0.34亿元。建设通威阳光科普研学基地、户外观光塔和休闲渔岛,为中小学生了解绿色低碳新能源、参与农事体验打造优质研学平台,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

  盐碱地数字农业模式提质增效探“良方”。盐碱地原来也可以做“CT”。数字加持下的现代农业,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全部过程数字化管理与效益评估,为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农业示范区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对7.6万亩盐碱耕地通过高分辨率遥感、调查取样等信息化方式来进行“CT扫描”“抽血化验”,建立盐碱地梯度种植指导模型,为生产空间布局规划与生产计划编制提供参考,大幅度的提升了管理效率。推动畜牧业数字化,开发生猪智慧养殖管理平台,利用网络数字技术、智能感知技术和监控设施设备,实现环境精准化控制、饲料自动化投喂、疫病实时监测,既降低了人力成本,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快发展数字渔业,像正大一万吨大虾产业链项目,引进德国循环水技术装备,集成中央控制管理系统、“机器视觉”技术、水质传感器等信息化设施,实现了水质实时监控调节、自动喂料、自动收虾,打造“无人车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