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根泥客

中国土壤修复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2-2029年)

  原标题:中国土壤修复行业发展趋势变化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2-2029年)

  土壤修复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复正常功能的技术措施,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原理可包括为:(1)改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或同土壤的结合方式,降低其在环境中的可迁移性与生物可利用性;(2)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土壤问题与我们的生活关联性强,土壤环境持续恶化可能导致的结果不仅是人类生活质量的下降,还将进一步威胁粮食生产安全甚至导致生存问题的产生。目前,我国土壤呈现的现状是多地区土壤呈现不同程度的生态功能丧失,还表现出多种污染迹象,包括镉、汞、铅、砷、铜等各类重金属污染。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水分,而且也是人类、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场所。

  土壤本来是各类废弃物的天然收容所和净化处理场所,土壤接纳污染物,并不表示土壤即受到污染,只有当土壤中收容的各类污染物过多,影响和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才会导致土壤污染。因此土壤污染有隐蔽性或潜伏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和后果的严重性以等特点。

  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放射性元素铯、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3, 4-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 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很多,如工业污泥、垃圾农用、污水灌溉、大气中污染物沉降,大量使用含重金属的矿质化肥和农药等等。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及其冶炼排放、长期对土壤进行污水灌溉和污泥施用、人为活动引起的大气沉降、化肥和农药的施用等原因,造成了土壤污染严重。

  有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土壤污染已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产品生态安全构成威胁。我国现有耕地有近1/5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土壤将导致农作物减产。全国受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农田已达3600万公顷,污染物类型包括石油类、多环芳烃、农药、有机氯等;因油田开采造成的严重石油污染土地面积达1万公顷,石油炼化业也使大面积土地受到污染;在沈抚石油污水灌区,表层和底层土壤多环芳烃含量均超过600mg/kg,造成农作物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全国受重金属污染土地达2000万公顷,其中严重污染土地超过70万公顷,其中13万公顷土地因镉含量超标而被迫弃耕。

  根据生态环境部和国土资源部2014年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从土地利用类型看,耕地、林地、草地土壤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9.4%、10.0%、10.4%。从污染类型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从污染物超标情况看,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0%、1.6%、2.7%、2.1%、1.5%、1.1%、0.9%、4.8%;六六六、滴滴涕、多环芳烃3类有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0.5%、1.9%、1.4%。

  而土壤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不可缺少、难以再生的自然资源。没有处理的污染场地将是化学定时炸弹,一旦大面积爆发将会对国家可持续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土壤污染的预防和污染土壤修复予以高度重视。因此有必要妥善管理并加以修复,使其得到合理利用。

  此背景下,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对水、大气、土地的污染等监控力度日益加大。当前,在政策的积极影响下,土壤污染防治重点进一步明确,重金属污染问题成为当前土壤修复的重点任务之一。例如在“十二五”规划中,节能环保已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其中土壤修复被纳入环保产业的重点发展之列,国家将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地方政府土壤污染防治意识增强,根据环境管理和土壤污染防治的需要,分别制定了相关配套措施。在“十四五”规划中,设置了两个阶段目标,到2025年,全国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巩固提升;到2035年,全国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

  我国土壤修复相对国外而言起步较晚,到本世纪初才开始关注土壤污染问题。进入“十三五”以来,随着国家利好政策不断出台,土壤修复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86.9亿元快速提高到2021年的156.8亿元,从业机构从3000余家提高到上万家,注册的从业单位有3800余家,从业人员约16000人。

  环保预算来看,2015-2017年呈现大幅增长,尤其是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为90.89亿元,较2015年增长了145.6%。但近两年有所减少,2021年资金预算为44亿元,较2020年增长10%。

  土壤修复工程数量增加明显。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正式启动土壤修复工程项目668个,总项目金额约为102.97亿元,覆盖全国除西藏、港澳台以外的30个省(市、区)。其中工业场地类土壤修复工程项目仍占据行业市场的主要份额,项目金额比重最大达到57.6%。2021年前10月,全国正式启动土壤修复工程项目479个,总项目金额约为89.43亿元。

  随着相关部门的不断重视,近几年我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有相关资料显示,2021年我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76等,水土流失面积为269.27 万平方千米;全国荒漠化261.16万平方千米,沙化172.12万平方千米,石漠化10.07万平方千米。

  但整体看,土壤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土壤修复市场仍有待挖掘。根据自然资源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士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截止到2019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全国士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耕地士壤点位超行率为19.4%,其中轻微经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

  虽然我国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尚未有很好的基础积累和技术储备。但自2004年北京“宋家庄事件”以来,我国成功完成了多个土壤修复工作,如北京化工三厂、红狮涂料厂、沈阳冶炼厂、唐山焦化厂、重庆天原化工厂、杭州红星化工厂、江苏的农药厂等,这些案例为我国土壤修复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与此同时,国家也相继发布行业标准推动我国土壤修复技术提升。例如生态环境部先后发布了《2020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名录(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防治领域)》、《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技术指南(试行)》、《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技术规程 异位热脱附》[HJ 1164-2021] 、《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技术规程 原位热脱附》[HJ 1165-2021] 、《区域性土壤环境背景含量统计技术导则(试行)》及《工业企业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技术指南(试行)》等。

  到目前为止,我国土壤修复市场中已有填埋/阻控、固化/稳定化、矿山生态恢复、而水泥窑协同处置、氧化还原、微生物、植物修复、农业生态修复、抽提处理、土壤淋洗、化学改良、热解析、气相抽提、温焚烧等一百多种。常用技术也有十多种,大致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法。按照“源-途径-受体”控制方式,可分为污染介质治理技术、污染途径阻断技术和受体保护技术。其中填埋/阻控、固化/稳定化、矿山生态恢复是我国土壤修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占比分别为32%、23%、14%。

  但随着“土十条”发布与实施,我国土壤修复技术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根据“土十条”根本思路来看,主要是“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分类管控”,加强调风险防控技术。与之相对的,“土十条”强调了土地利用方式,尤其对农田修复,提出“对于轻度及中度污染耕地,采用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对于重度污染耕地,采用退耕还林还草或种植结构调整”。与此同时在修复资金紧缺下,我国土壤修复必然将从异位修复向原位修复过度,并成为土壤修复的主力军。

  在十三五期间,随着修复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发展迅速,土壤热修复、固化/稳定化、原位化学/氧化、土壤淋洗、多相抽提等工艺纷纷得到了验证和推广。2021年期间,上述技术仍是国内土壤修复市场的主流,且随着项目实施的增多,各种技术运行管理更加精细和成熟。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后的开发需求较大,而修复后土壤的再利用又存在较多的限制,因此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染土壤烧砖/制陶粒等处置方式的应用有较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在江苏、浙江等省,水泥窑协同处置的项目数量占比超过50%,处理土壤量近百万方。

  但值得注意的是,修复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据了解,现有土壤修复技术研发主体仍然是高校和研究院所,原创性技术较少,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在“双碳”目标下,建议加强对“低碳高效”修复技术及评价体系的研究,以满足下一步降碳减排与污染物协同治理的需求。

  目前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十四五”规划显示,提出100个重大工程涉及开展1000万亩耕地修复和4000万亩被污染耕地的风险管控。仅耕地污染土壤修复项目金额在“十四五”期间预计将达到2100亿元。而在工业场地修复市场方面,相据国家“到122年现有位于城镇内人口密集区域的危化品生产企业全部启动搬迁改造”的指标,可以推测我国有待修复的工业场地存量20万5亩,相据招投被现状来看,每块地修复成本从百万至千万甚至上亿不等。保守估计以每亩的20~50万元价格来估算,则场地修复市场空间将达到近万亿水平。

  另外在矿区污染土壤修复市场方面,据自然资源部遥感调查监测数据,全国因采矿损毁的国土面积达5400多万亩,其中仅历史遗留矿山占用损毁土地就有3400多万亩,可以预测矿区污染土壤修复市场容量巨大。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土壤修复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2-2029年)》涵盖行业最新数据,市场热点,政策规划,竞争情报,市场前景预测,投资策略等内容。更辅以大量直观的图表帮助本行业企业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态势、市场商机动向、正确制定企业竞争战略和投资策略。本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和国家信息中心等渠道发布的权威数据,结合了行业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市场调研分析。

  行业报告是业内企业、相关投资公司及政府部门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洞悉行业竞争格局,规避经营和投资风险,制定正确竞争和投资战略决策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本报告是全面了解行业以及对本行业进行投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观研天下是国内知名的行业信息咨询机构,拥有资深的专家团队,多年来已经为上万家企业单位、咨询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个人投资者等提供了专业的行业分析报告,客户涵盖了华为、中国石油、中国电信、中国建筑、惠普、迪士尼等国内外行业领先企业,并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查与研究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本研究报告采用的行业分析方法包括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SWOT分析法、PEST分析法,对行业进行全面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同时通过资深分析师对目前国家经济形势的走势以及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和当前行业热点分析,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新兴热点、市场空间、技术趋势以及未来发展战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