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根泥客

治理农田重金属污染 菌草成为这里的“幸福草”

  “我们用‘绿洲一号’菌草综合调控治理北方旱作农田重金属污染,属首次。”9月6日,在河南省科学院的菌草试验田里,河南省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余学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们的这项研究填补了国内土壤修复领域的一项空白,目前正在申请专利。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上,国家主席习发贺信指出,“菌草技术是‘以草代木’发展起来的中国特有技术”,“使菌草技术成为造福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幸福草’”。

  余学军介绍,一般来说,菌草的作用,首先是改良土壤,尤其是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和增加有机质含量,南方也有用“巨菌草”来修复重金属污染的研究。

  但在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教授的指导下,河南的科研人员把菌草变身“生态草”,成功探索出一条低成本、长收益、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生物修复技术路线,为北方旱作农田土壤修复带来了新思路,也为中国特有的菌草技术拓展了新用途。

  余学军说,河南是农业大省,解决农田土壤修复难题,尤其是攻克重金属污染“顽症”是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他说,土壤修复技术大体上分为两类技术路线,一是通过化学途径,比如利用稳定化药剂等钝化土壤中的重金属,减少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但这类技术应用效果不理想,而且成本太高。

  另一类路线就是生物途径,例如通过植物萃取技术去除土壤中的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这样又遇到了环境适应性问题,很多在南方应用效果较好的植物如德国景天、美国油菜,在北方过不了冬。并且,萃取后的植物一定要进行专业化焚烧处理,又会产生新的成本和碳排放问题。

  经过不断筛选,菌草进入了他们的视野。余学军说,菌草是47类可以培养食用菌的草的统称。河南省科学院4年前引种的,是我国新培育的品种“绿洲一号”菌草。

  科技日报记者多次到河南省科学院的菌草试验田观看,一棵棵菌草比玉米植株还茂盛,轻松长到四五米高。并且耐旱、耐淹、耐冻,不用施肥打药,自由生长,生命长达二三十年。

  河南省科学院菌草课题组非常看重的是它的土壤修复能力。实验证明,它的重金属富集能力非常强,在中度污染的土地上,每亩菌草每年可以带走20克铅、2克镉。

  去年5月27日,在兰考县举行的河南省黄河滩区优质草业带建设推进会上,河南省提出将规划打造菌草千里生态屏障,力争3年林草种植规模达到50万亩,5年达100万亩以上。

  此后不久,菌草技术发明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研究员专程到河南调研,对河南省先行先试重点推进兰考试验区和10个试点县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将兰考试验区确定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示范基地。

  今年6月18日,黄河生态菌草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园武陟和神木园区建设真正开始启动,将通过建设“卫星遥感大数据+产业融合+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的万亩菌草全产业链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园,打造菌草产业集群示范样板。

  目前,还有更多的规划正在成为现实:打造黄河菌草绿色生态长廊先行试验区、引进国家菌草产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与沿黄各市合作、建设连片高产优质菌草牧草饲料带……(尹江勇 记者 乔 地)

  【新年贺词里的“重”头戏】8年攻关、5年设计建造,国产大型邮轮“牛”在哪?

  大众汽车则展示了首批将AI大语言模型ChatGPT融合到现有IDA语音助手功能的车型。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算力发展指数白皮书(2023年)》,我国智能算力增长迅速,增速为72%,在我国算力中占比达59%,成为算力迅速增加的驱动力。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为通用AI的实现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极大的提升了人工智能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

  至今,长光卫星已成功实现了“百星飞天”的阶段性目标,并逐步成为全世界重要的航天遥感信息来源。

  据介绍,此项年度评选活动是科技领域历史最悠久的科普评选活动之一,每年通过高校、科研机构、媒体、科技公司等单位推荐重大科学技术进展新闻,经专家评审团初步筛选,再由两院全体院士投票选定评选结果。

  在发展重点方面,多省市将脑机接口产业纳入“十四五规划”,提出开展脑机接口基础研究,推动脑机接口成果转化和广泛应用。

  守护着这片前不久刚插完秧的稻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晓明和他的团队,正努力筛选发掘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等性状的可利用优异种质资源。

  今年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明白准确地提出“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

  日前,浙江大学团队通过模仿北极熊毛的结构,制备出一种封装了气凝胶的超保暖人造纤维,这样一种材料同时具备保暖、轻薄和耐用的特点。这项成果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杂志。

  依托大科学装置实施大科学工程、组织大科学计划、打造大科学中心,已成为大科学时代下,科学技术创新范式变革的重要标志。为此,我们应发挥大科学装置原始创新策源作用,努力建设基础研究高水平支撑平台。

  2024年1月1日,我国“夸父一号”卫星成功记录了第25太阳活动周截至目前最大的耀斑,再次刷新了第25太阳活动周最大耀斑的纪录。

  王蓬博认为,一方面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减少相关成本是必经之路,另一方面则需要尽可能地创造场景。

  风云气象卫星被誉为“离百姓生活最近的卫星”,它们24小时“瞭望”,时刻观测着全球的风云气象,日夜预报着每天的阴晴冷暖。

  未来,“激光木材”在涉及国防军工、民用科技的照明领域,例如远距离岛屿、无接触室内外、深海、极端环境等,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研究团队基于自主发展的氮-空位色心制备技术,可控制备出相距约200纳米的三个氮-空位色心作为量子传感系统,通过对随机电场探测展示了这种新的量子传感范式。

  C919首次执飞“上海虹桥—北京大兴”航线大型客机执行“上海虹桥—北京大兴”航线的商业航班,这是东航C919继“上海虹桥—成都天府”常态化商业运营之后,C919执行的第二条定期商业航线

  许多天文事件,总会在宇宙中绽放“看不见的焰火”——X射线。刚刚发射升空的爱因斯坦探针卫星,专门用于捕捉这些“看不见的焰火”,可谓是宇宙天体爆发“捕手”。

  近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下马关镇三山井村,万头肉牛养殖场迎来了高规格的“牛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