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根泥客

科学治理让滨海盐碱地焕发新生机

  ➤以东营为代表的山东滨海盐碱地位于黄河三角洲,这里80%以上的土地是盐碱地,并且不少是土壤含盐量超过10‰的重度盐碱地。面对盐碱地占比大、盐碱化程度重等情况,如何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开发?

  山东省东营市是滨海盐碱地的代表城市。以前,农民在盐碱地上种粮都是靠天吃饭,亩产大多只有四五百斤,不少土地撂荒。

  2023年金秋,《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东营等多个滨海地区看到,昔日撂荒的“不毛之地”,如今已变身“吨粮田”“百果园”,玉米水稻等粮食喜获丰收,苹果、葡萄、桃子等瓜果飘香,一派丰收致富的乡村振兴图景。

  依托科技赋能,山东因地制宜改水改地治理滨海盐碱地,全力发展盐碱地特色种植、高端畜牧、有机果蔬、渔业水产等产业,为盐碱地综合利用蹚出新路。

  71岁的东营市黄河农场黄河佳苑居民李东来以往想不到,家门口这片曾经“晴天硬嘎嘎,雨天水洼洼”的滨海盐碱地,现在能长出红彤彤的西红柿,并让他每月挣得4000多元钱。

  李东来和记者说,他管理的3个西红柿大棚,位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下称“地理资源所”)黄河三角洲研究中心的基地内。在盐碱地里种西红柿,就是地理资源所团队“草-牧-园”盐碱地生态化开发利用模式的一部分。

  “草”,即选草适盐,提升盐碱地产出能力。地理资源所团队依据滨海盐碱地季节性水盐运移的分异规律,准确匹配适盐牧草及轮作制度,筛选确定甜高粱、田菁、小黑麦等多种盐碱地适生植物,结合带状旋耕-早期覆膜作业技术与快速脱盐-土壤结构改良-作物营养-植物抗性为一体的盐碱地有机复合材料,创新形成多层区域、多要素的调控技术,实现土壤含盐量由种植前的11‰下降为2.6‰,土壤有机质提高约25%,速效氮磷钾养分提升超过50%。

  “牧”,即上承下接,变废为宝。地理资源所小组成员介绍,牛羊肉的肉质除品种的影响外,与其食用的饲料紧密关联。团队以盐碱地高的附加价值农业为着力点,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盐碱地设施农业和草饲动物养殖业,通过甜高粱、田菁、小黑麦等耐盐牧草筛选与间套作组合等栽培研发技术,集成“小黑麦-甜高粱”轮作技术体系,并结合芦苇、野生大豆、盐地碱蓬等本土优势植物饲草化利用,开发畜禽养殖的日粮均衡营养配方。2022年,团队利用日粮均衡营养配方养殖绵羊群体存栏量约为400头。近期,团队计划开发肉牛养殖,逐步提升养殖质效。

  地理资源所博士、助理研究员刘振说,草可养畜,畜同样也能“反哺”作物。他们以畜禽养殖废弃物(粪便尿)、农田秸秆为主要的组成原材料,采用高效好氧厌氧兼用微生物发酵菌种,配套自动化发酵装置,促进堆肥发酵充分、能耗降低,实现农业有机废弃物利用率达到100%。与此同时,团队还借助生物有机肥还田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配合牧草种植,快速改善盐碱地基础地力。

  刘振表示,他们着力营造作物健康根系生境,调控土壤盐分离子,实现对作物果实品质口感等关键指标的调控,明显提高了西红柿的蛋白质、番茄红素及苹果酸含量。并且该技术在种植中可使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幅度超过50%,在综合提高设施蔬菜的健康与营养品质的同时,减少了面源污染。

  “每年产出两茬西红柿,亩产达到1万斤,维生素C等多项营养指标比低盐西红柿提高20%以上,亩均收入超过1400元。与水稻种植比亩均收入增加了900元。”刘振说。

  以“草-牧-园”模式在盐碱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只是滨海盐碱地治理的一隅。

  近年,山东多处滨海盐碱地在科技助力下着力改水改土,因地制宜开展深沟或暗管排盐者有之,淡水灌溉洗盐者有之,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改土提升土壤肥力者亦有之……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态,结合耐盐碱植物新品种推广应用,努力将盐碱地变为致富地。

  据了解,以东营为代表的山东滨海盐碱地位于黄河三角洲,这里80%以上的土地是盐碱地,并且不少是土壤含盐量超过10‰的重度盐碱地。盐碱地占比大、盐碱化程度重等,使当地的盐碱地综合利用开发困难。

  “系统把握滨海盐碱地规律特点,系统分析多年来盐碱地治理的思路举措和经验教训,实行‘三级利用’的利用策略,是我们的特色。”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规划发展科副科长李林波说。

  李林波和记者说,所谓“三级利用”,即轻度盐碱地重点发展粮油和饲料粮产业,中度盐碱地重点发展生态草牧业、中草药产业,重度盐碱地重点开展植被修复,涵养生态。

  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当地针对盐碱耕地综合生产力提升,构建起以管道节水控盐、生物农艺措施改良培肥、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增加植被覆盖涵养生态、精准智慧农业为核心的盐碱地生态高效农业技术体系。

  李林波说,他们变田间沟渠大水漫灌为微喷灌、精准滴灌等精准灌溉模式,用最少的淡水造墒洗盐保苗;通过排碱沟自排或强排,及时排除灌溉尾水、淋水、涝水,把地下水控制在1.2米以下,并结合运用土地精平、种植节水品种等农艺措施,用三年时间将盐分从4‰~6‰稳定控制在3‰以下的可耕种水平,节约淡水38%以上。

  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协同推进、长效治理盐碱地,还需在加快盐碱地综合利用复合研发技术、着力提高农业附加值、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协同创新上加力。

  受访专业的人建议,加快突破盐碱地综合利用急需的关键技术。例如盐碱地水盐精准调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盐碱地治理增碳储汇技术等,推动从单一治理技术向复合技术转变;利用综合性一体化技术方案解决盐碱地“治、用、管、维”环节脱节问题。

  基于盐碱地开发利用前期投入成本比较高、大田作物收益不足以有效支撑盐碱地长效开发的经济性机制,单一化种植不能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等情况,受访专业的人建议以“大食物观”为原则,制定出台适应不一样类型不同盐渍化程度的作物和水产养殖名录;加强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功能因子挖掘和特征品质评价研究,开发盐碱地特殊环境下产生的特色功能性食品及高的附加价值产品。

  此外,有专家提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可为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多“搭台”,吸引更加多社会资本参与,促进种植、养殖、深加工、销售等链条企业深层次地融合,在产业链协同发展中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