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根泥客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破解创新发展难题

  作者: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省科技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毛明芳

  《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努力变成全球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一文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8月24日,习在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再次强调,要以科学技术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当前,我省依然存在重点产业“缺核少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要确保全省经济社会安全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效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

  习指出,“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对于湖南而言,应精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将科技资源用在“刀刃”上。

  围绕重点产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制造强省12大重点产业和20个新兴优势产业链做文章,以“卡脖子”技术为切入点,加快攻克湖南具备国际一马当先的优势的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和航空航天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支撑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摸清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全面摸清我省重点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对外依赖情况,重点摸清哪些技术或工艺目前还没办法找到替代产品,尽力做到缺什么补什么,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尽早制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案。尽最大可能寻找关键核心技术的“备胎技术”和“备选方案”,变被动为主动;对于找不到备选方案的“卡脖子”技术,尽早组织、动员各方力量进行重点攻关。

  创新链是包含创意构思、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研发技术、创新产品生产和商业化的全链条,涉及人才教育培训、组织变革和产品营销等工作。

  加强基础研究,筑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根基。习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我省应通过建设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创建省级实验室和国家实验室、优化布局现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等措施,选择优势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努力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组建优秀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夯实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人才基础。习指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既需要单个科学技术人员的勤奋工作,更需要科学技术创新团队的团结协作。要通过放宽选人视野、完善选人机制、健全激励机制等组织优秀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充分激发团队潜能。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习指出,“要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关卡,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当前,应进一步疏通我省重点产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快速转移转化为高科技产品并形成产业。

  习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出,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制”。

  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基础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习指出,“要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我省应着力完善科学技术创新利益共享机制,让合作各方得到合理利益回报,形成紧密的创新共同体关系,以利开展长期创新协作。

  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机制。张榜公布我省重点产业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谁有本事谁来“揭榜挂帅”,聚集最强科研力量,组成科技攻关的“突击队”,立下“不实现技术突破绝不收兵”的军令状,渐次突破各重点产业的“技术堡垒”。

  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模式。充分的发挥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并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省体制新模式。可参照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运营模式,组建工程机械产业等重点产业投资基金,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带动各类社会组织投入,实现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技术产业化发展。合理区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职责,既做到全国科技攻关一盘棋,又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所有的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化的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稳步的增长和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稳步的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确保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化的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层次地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稳步的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