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根泥客

农业部推广新型肥料 粮食普遍增产10%以上

  这种肥料名为缓控释肥,可根据作物养分需求,控释养分释放速度和释放量,使养分释放曲线与作物需求相一致。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种昂“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国家转变农业和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年,国务院也是第一次提出要搞粮食增产行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新型肥料的推广,对于我国农业有着特殊的意义。”在4月15日全国新型肥料示范推广工作会议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夏敬源如是说道。

  这种被农业部主推的肥料名为缓控释肥,是在传统肥料外层包一层特殊的膜,根据作物养分需求,控释养分释放速度和释放量,使养分释放曲线与作物需求相一致。

  与传统肥料相比,缓控释肥能够准确的通过作物的养分吸收规律基本同步释放养分,肥料利用率明显提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减少了施肥的数量和次数,节约了劳动力和成本。更重要的是,缓控释肥可以大幅度增加农田产量。

  作为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商,金正大(002470)董事长万连步指出,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缓控释肥在所有作物上全部增产,平均增幅达10%,最高达到40%以上,经济效益也得到非常明显提高,平均每亩增收达120元左右。随着农业部的推广应用,这一新型肥料已从示范发展到大面积推广阶段,未来这一市场空间将迎来极大的发展机遇。

  事实上,自2008年以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连续发文,要求各地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全方面开展缓控释肥的示范推广工作。目前,示范推广范围已从2008年的5个省、6种作物、37个县扩大至2011年的23个省、25种作物、72个县。

  根据江苏、甘肃、山东等土肥站的统计,水稻在施用缓控释肥后增产52公斤/亩,增幅为9.4%;玉米在施用缓控释肥比当地农民习惯施肥增产121.3kg,增幅15.4%。

  “玉米在我国粮食安全中最为敏感,由于玉米大量从国外进口,这也是我国粮食市场中竞争最为激烈的战场。”夏敬源介绍道,今年下半年农业部将在东北吉林的玉米种植上寻求突破。通过缓控释肥的应用,使玉米产量得以提高,收回被国外玉米抢夺的市场。

  夏敬源指出,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虽然18亿亩的耕地红线得以保证,但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耕种者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很难保证粮食的供应安全。同时,大量化肥毫无节制的适用,既破坏了土壤,又造成了巨大的污染。

  目前,我国用世界9%的耕地消费了世界35%的化肥。上世纪80年代,化肥的施用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50%。但到90年代初,在化肥投入直线增长的同时,粮食产量却徘徊不前。据统计,1996年-2008年间,我国化肥使用量增长了36.9%,而粮食总产量却只增长了4.7%。

  研究表明,除作物吸收利用和土壤残留外,约有50%以上的氮没有被作物吸收而流失到农田外,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及食品安全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温室效应、农产品品质下降等。根据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分析,2008年太湖、滇池、巢湖等我国28个重点监控的湖泊都遭受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威胁,其中部分湖泊达到重富营养化程度,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总磷。在太湖外部污染总量中,工业污染仅占10%~16%,农业面源污染已占到59%。

  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000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1000亿斤,粮食单产水平达到700斤。

  夏敬源指出,要实现这一目标,满足未来我国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在耕地面积慢慢地减少和化肥增产效应降低的严峻现实条件下,必须提高肥料利用率,解决肥料增产效率低下的问题,逐步的提升粮食单产水平。